人 / Alia Lin

2020-11-14 02:00 0

       我不善理论解释,更无从谈论艺术,我只知道真实地生活着。作为一件作品,其表现形式对我来说,它的存在只是一种内心需要。它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首诗,或者说,它需要的是用一把枪......,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你在特定状态下的心理走向。它不是用艺术这个词所能解释的,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是你的生命之所在。

                                                                                                                  ——肖鲁,2003(1)


对话(装置/行为)1989年.jpg

对话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9.2.5


      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两个小时后,肖鲁朝着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连开两枪,导致展览即刻被关闭。她的朋友唐宋当场被捕,数小时后她去自首,两人被拘留了几天。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当被媒体重重包围时,年仅26岁、刚毕业不久的肖鲁完全失语了,任由唐宋按他自己的想法解释枪击的缘由。这让艺术界和公众都误以为《对话》是两人共同创作的作品。肖鲁无法直面枪击背后的真实动因,况且她此时已深陷对唐宋的爱恋之中。肖鲁的枪击行为被渲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迫于当时的形势,这对情侣远走澳大利亚躲避多年,在此期间肖鲁没有创作任何作品。

     《15枪……从1989到2003》是《对话》的续集,历时15年。在与唐宋分手后,肖鲁复印了15张她的持枪照片,并朝着这15张裱好的、颜色由深至浅排列的照片各开一枪。每一枪都代表了她在所谓的爱情里逃避的一年,以及她勇于面对自己的决心。回到中国后,肖鲁写信给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主策展人高名潞,澄清了两件事:她是枪击事件的唯一作者,并且开枪完全是出于个人原因,与政治无关(2)。她修正了之前唐宋的说法,这颠覆了中国艺术向来偏爱的宏大叙事,因而激怒了艺术界。在他们看来,如果说《对话》的创作仅是出于一个女人不幸的情感生活,这无异于破坏它已被赋予的意义。在中国集体主义的裹挟之下,个体微不足道,更不用奢谈女性的主体意识。肖鲁行为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她身为一个中国女人的个人经历,是对中国艺术中的集体意识的奋力反抗。她的作品常常源于直觉,充满对抗性和攻击性,有时是与自身对抗,有时则是与不公平的周遭环境对抗。

       从《对话》和《15枪》中都可以看出,肖鲁将自身存在的攻击性和破坏力用作表达情感创痛的方式。曾被她父母委托的监护人性侵的经历是如此的屈辱和痛苦,也只有通过这种强有力和破坏性的行为才能够从中得以挣脱:没有比这种形式更能发泄积压于内心的郁闷。枪声响起,子弹冲出枪膛,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结束了。地狱的气息又一次接近我,逼近我。恐惧,窒息的恐惧,我喘不过气来。我本能地拔出枪。(3)

      结束一切的渴望无疑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驱力”——一种回归原始状态的驱力(4)。面对严重的压抑,“死亡驱力”会转向为对客体的攻击。她再次举枪、开枪。《15枪》其实是一个重复性的举动。弗洛伊德把这种具有强迫性的重复视为发泄压抑情绪的方式(5)。他还说,“这种被压抑的驱力从未停止过为求得完全的满足而进行的抗争,而这种完全的满足将存在于一种原始的满足经验的重复之中”(6)。鉴于之前打出的两枪帮肖鲁“发泄积压于内心的郁闷”,让她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当她陷入无边的烦恼和绝望时,她再次“本能地拔出了枪”。而且,在《对话》和《15枪》中,她都是瞄准自己的两个分身开枪,首先朝着自己的镜像开了枪,然后朝着自己的照片又开了枪。通过重复射击的行为,她得以占据主动,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7)。对于她恢复创造力而言,有两点显得至关重要:其一,拿回《对话》的创作所属权;其二,接纳她自身存在的、导致了枪击举动的攻击性。因此,如果说1989年打出的两枪枪杀了她的分身和她的自我,那么2003年打出的15枪则将它们都复活了。

      与第二波女权运动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相对应,肖鲁的作品是基于她个人的经历而创作。但是女性的个人困境也可揭示出更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2006年5月,她和其他40位艺术家以及数十位专家学者一道应邀参加“长征计划——延安”国际艺术项目。时年44岁的肖鲁曾咨询过医生,得知自己仍有机会怀孕生子。在结束了长达15年的痛苦恋情之后,怀揣着成为母亲的强烈愿望,她创作了装置行为作品《精子》,只希望能寻到一位捐精者。她准备了一台CM-M型温控仪和放着12个空瓶子的搁物架,请求男人们捐精。无论是受邀参展的男士或仅是参观的男士均可参与。该行为作品从5月21日至23日共实施了3天,捐精者要从搁物架上取走一个空瓶子,存入自己的精子样本,然后将其放入冰箱内。接着,艺术家会利用收集到的精子在每月的排卵期进行人工授精。但是,直至项目结束,也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敢捐精。


《精子》(装置、行为)2006年5月21日(调图).jpg

精子  延安抗大宾馆  2006.5.23-25


        这种看似绝望的行为,实际上却是对现行伦理道德的反抗。艺术家不期望任何情感的交流和身体的接触,排除了社会所要求的一切异性恋程序。视频资料显示,与会的男性对她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指责她意图将他们当作生育工具。实际上,据肖鲁回忆,他们中的很多人愿意在跟她发生关系后给她捐精,但是被她拒绝了。她的理由是,女人不同于男人,她们要和对方有感情才会跟他发生关系。三天过去了,艺术家一无所获。她说,在两性关系中,男人总要掌握主动——他们难以忍受处于被动或失去对女人的支配权。该项目还触及了精子银行在中国无法落地的问题。由于未婚妇女接受试管受精是违法的,肖鲁只能求助于私人诊所。父权社会期望女性生儿育女,但是当一位独立的单身女性想要自己的孩子时,却找不到途径,这是多么的讽刺。


2.jpg

婚  墙美术馆  2009.2.5



什么是爱?-2.jpg

什么是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卢布尔雅那”Stara Elektrarna”  2009.10.11



醉-1.jpg

醉  布鲁塞尔的 La Bellone  2009.10.15


       肖鲁基于自身的情感经历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比如《婚》(2009),《什么是爱?》(2009),《醉》(2009)等等。然而,自2011年起,她的行为作品发生了转折,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和文化题材。这一改变发生在她开始冥想之时,她的冥想方式要么是用中草药抄写诗歌,要么是离群索居进行斋戒。2013年,她将自己关闭在一个由白色韧皮纸建成的20平米的房间里长达7天。她采用道家“辟谷”的方法,不进食,只喝水。她处于一个全白的空间之内,日夜不分,她读书、写日记、用墨水和纸张作画,而观众偶尔会在房间的外面戳洞并向内窥视。当一个人与外界隔绝时,往往会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全白的空间让肖鲁感到窒息,饥饿也让她感到慌乱,但这充满不确定性的7天还是让她激动不已。她在日记中写道,“让身体的极限近死亡,但得到的是对生的渴望”(8)。这种感受和她在1989年扣下扳机时的感受相同:“只有在毁灭中,灵魂才有可能重生”。(9)


Polar-h.jpg

极地  北京丹麦文化中心  2016.10.23



C88I8560.JPG

圣水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2017.5.13


      行为艺术的偶发性以及她会对此作何反应的未知和不确定性让肖鲁兴奋不已。例如,在她的作品《人》(2016)中,她计划让观众用水和墨灌满斜立的亚克力容器,与此同时她则用双手支撑容器,并顺着它往上推以防它失衡倒下。斜立的容器和她的身体共同形成了一个中文的“人”字。但是,由于容器意外出现泄漏,墨水迅速浸染了画廊的地板并形成了另外一个“人”字。她在同一年实施了另一件行为作品《极地》:她将自己困于四堵厚达30厘米的冰墙之间,需用一把锋利的刀子猛烈地凿开冰墙,破洞而出。行为艺术很可能发生偶发状况,这次发生的意外使她右手断了多根神经和肌腱。她不愿放弃,把受伤的手放在冰块上,将它染成美丽却略带惊悚的红色,表演又持续了30分钟,直至失血过多才不得不停止。此外,在作品《圣水》(2017)中,她在圣马可广场如进行某种仪式般饮下茅台。在酒精的影响下,她的身体很快失控,意识模糊,任由自己的无意识主宰一切。她一边爬行一边哭喊,这个行为更像是一种对话,是她和自身被压抑的记忆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她与上帝之间的对话。

      肖鲁对偶发性充满迷恋的背后是对危险的渴望。她的行为作品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受虐感,这源于她早期的创伤。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抑郁是对失去所爱的一种病理性反应(10),表现为自尊的丧失和妄想性的被惩罚的期待(11)。当对所丧失的客体的爱退为自恋时,对客体的矛盾情绪就重新投注到自我本身(12)。因此,对外在客体的怨恨被内化成为自毁性的力量。不管怎样,肖鲁的大部分作品都存在危险。她认为行为艺术中的偶发性是一种刺激,好像她就等着意外发生一样。

      肖鲁总是有办法将意外转化为她的优势。例如,要不是她意外受伤并本能地将受伤的手放在冰块上以减缓疼痛,《极地》就不会如此激烈和震撼人心。鲜活的血强化了刀子的暴力程度,引发了观众深切的共鸣。可能让她兴奋不已的不仅仅是危险,还有她面对意外时的即时反应。失控的场面以及控制事态所做出的努力,这些对她而言可能是一种修复。虽然意外可能会让行为作品更加丰富,但也可能会摧毁它。肖鲁人生中发生的“意外”以及她作出的一些决定让她不断地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就像在作品《人》中斜立的容器一样——原本她打算灌满水和墨之后就让容器保持直立的,她挣扎着在倾斜之中寻求平衡或者是修复。


糾-b,摄影:禹墨.JPG

糾  北京斜屋  2018.4.28


      在作品《人》中,肖鲁费力地用双手支撑着容器,她心里十分清楚,容器一旦倒下,她随时可能会受重伤。她的很多行为作品都和《人》相似,明显透露出受虐意味的对抗性。比如,在作品《极地》中,她没有在受伤后立刻停止实施行为,反而专注地坚持凿破冰块,意图破墙而出。然而,在作品《纠》(2018)中,肖鲁再次将自己关在亚克力板制成的盒子里,盒子上有20个小孔。观众将点燃的艾灸条插入小孔中,随着浓重的烟雾弥漫,她被熏得剧烈咳嗽和哭叫。这件作品非常好地诠释了个人在受到压制之下的无助,让观众产生了共鸣。有些观众偷偷地把艾灸条拿出来,过一会儿再放回去。如果说《极地》是一种积极争取自由的抗争,那么《纠》就是在绝望中被动地抵抗压制。


人-1.jpg

人  北京麒麟当代艺术中心  2016.3.19


     也许,“人”字最好地描述了肖鲁的作品。它不仅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重要性,还提醒人们关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她的行为作品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应,也是对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回应。正如《人》中体现的对抗之意,那具有攻击意味的对抗性,不仅是与自身,也是对公认准则。她期待偶发和失控场面的出现,并通过控制和平衡使她的内心得到修复和升华。


文章刊登于2018年10月北京筑中美术馆Alia Lin策划的展览“创”画册